5月19日是第十六个“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旻湖、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杨红、重庆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郭红,围绕炎症性肠病展开对话。呼吁全社会关注炎症性肠病患者,推动疾病早筛早治与规范化管理。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肠道微生态失衡及肠道免疫失衡密切相关。克罗恩病高发于年轻人,溃疡性结肠炎则在青壮年及中老年群体中高发。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需分阶段实施: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首选美沙拉秦,作用于肠道局部,抑制炎症介质,副作用少。中重度或反复发作患者推荐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克罗恩病则需早期使用生物制剂以减少并发症;手术仅针对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陈旻湖教授强调,患者务必遵医嘱规范用药,足量和足疗程是药物发挥最优疗效的基础,同时记得定期复查,一旦药物评估无效时及时转换治疗方案。
“炎症性肠病诊断无‘金标准’,需通过内镜、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重点与肠结核、淋巴瘤等疾病区分开来。”杨红教授介绍,美沙拉秦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经典药物,剂量需足量且疗程完整,同时口服和局部制剂联用对病变广泛的患者十分重要,总体的治疗疗效一定会优于单纯用药。对急性重症患者则需升级至激素或生物制剂。她表示,新药研发虽多,但经典药物与生物制剂各有优劣,临床选择应基于病情紧迫性、药物起效速度及患者耐受度。此外,炎症性肠病尤其对青少年社会功能与心理健康影响深远,需联合心理科、营养科开展多学科诊疗,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郭红教授强调,社会支持是炎症性肠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公众认知不足导致患者常常面临病耻感,需通过媒体广泛科普、病友互助打破误解。由郭红教授牵头的“肠相医&爱必敌”公益组织通过患者故事分享,提升患者的自信心。针对职场歧视,她呼吁企业理解患者治疗需求(如定期输液、鼻饲营养)。对于青少年患者,家长应避免过度焦虑,通过规范的治疗和陪伴,帮助孩子实现疾病长期缓解。
三位专家建议,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长期腹痛/腹泻者,应在40岁前做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异常时及时进行肠镜排查。对于普通人群,建议45岁起每5-10年查一次胃肠镜;若常吃外卖、常熬夜,可提前至40岁并缩短至3-5年。如果日常发现大便带血、不明消瘦或贫血,无论年龄应立刻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
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全面实施 首季征期整体运行平稳
自2024年12月1日起,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记者5月26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水资源税首季征期整体运行平稳,改革效应初步显现。2025-05-29 07:37:13
-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五年,也是关键的最后一年。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正成为各地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从乌蒙山区的天麻种植到海南的鳄鱼养殖2025-05-12 10:38:18
-
新融合、新玩法、新体验 “五一”假日经济活力涌动
景区游热度满满,乡村游实力出圈,城市商圈人气高涨……今年“五一”小长假,文旅市场“多点开花”,流动中国生机勃勃,假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2025-05-05 15:44:23
